唐代《桃花溪》·张旭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9 10:16:431115

桃花溪


作者:张旭

时代:唐代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 译文


译文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注释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桃花溪 创作背景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载于南宋洪迈编定的《万首唐人绝句》,题为“桃花矶”,明清唐诗选本均题为“桃花溪”,认为是唐代张旭所作,作于盛唐时期。而在南宋王十朋编定的《蔡端明文集》中,有一首《度南涧》,内容与这首《桃花溪》相同,莫砺锋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一文中认为它是宋代蔡襄的作品有着相当有力的证据。李定广则认为莫砺锋的论点不能成立,《桃花溪》的著作权应归张旭。

桃花溪 考点


桃 花溪①(4分)

张旭(唐)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①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②矶:水面的大石

1.诗中“”一词把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写得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2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

桃花溪 考点参考答案


1.(2分)隔

2.(2分)对美景的憧憬;对田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追求不到的怅惘、无奈。(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提示信息“静止的桥”“浮动的野烟”“化静为动”,据此阅读诗歌,联系信息点,找到诗句。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理解诗歌中诗人的情感要注意两点,一是仔细观察诗人选取什么景物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景中含有情”,二是认真阅读诗歌,关注诗人暗藏心绪的词句,比如本诗中“桃花尽日随流水”,这个“尽”字“随”字,与“流水”相配,可让人体会到诗人写美景之外的另一番心绪。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桃花溪 赏析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笔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张旭因此而受启发,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诗文。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883.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