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塞上曲·其一》·王昌龄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9 12:52:061131

塞上曲·其一


作者:王昌龄

时代:唐代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上曲·其一 译文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注释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作“向”。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展开阅读全文 ∨

塞上曲·其一 考点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其一)
李颀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
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1)本诗从题材上而言属于边塞诗。
(2)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赏析全诗。

塞上曲·其一 考点参考答案


分析 (1)本题考查了诗歌的文化常识,能力层级是识记A.
(2)本题是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及思想内容,能力层级是鉴赏评价D.

解答 (1)本题考查了诗歌的文化常识.此类题需要考生平时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诗歌从题材上分类有①怀古诗②咏物诗③山水田园诗④边塞诗⑤行旅诗和闺怨诗⑥送别诗,此诗可抓住关键词“塞下”“雁门郡”“风沙”“金笳”“铁马”,根据此可知这些都是边关所特有的意象,所以可断定此诗是边塞诗.
(2)本题是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及思想内容.本题鉴赏可从人物生活的环境、外貌及动作描写角度入手分析,首联遮天蔽日的黄云笼罩着雁门郡,薄暮冥冥之时,风沙四起.首联渲染羽林军出场前的背景.颔联风沙之中,千余名身着黑色貂裘的将士,都自称为羽林军.人物闪亮登场,羽林子威风凛凛、庄严肃穆.颈联金色胡笳的吹奏声应和着北地的风雪声,披甲的战马嘶叫着,面对着云和水.尾联营帐之中,羽林子痛饮着葡萄美酒,平生的区区之心尽在这酒杯之中.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此句写羽林军巡行归营后畅饮葡萄酒的豪壮.最后总结答案.

参考答案:
(1)边塞诗
(2)①黄云压城,暮色苍茫,风卷黄沙,朔风吹雪,通过描写环境的苦寒恶劣来衬托守卫将士杀敌报国、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②通过战士的装扮(肖像或服饰)、阵容的强大写出了将士们的威武英姿.③通过对“吹朔雪”“饮葡萄”等动作描写写出将士们战斗中的英武雄姿和得胜归来的豪迈情怀.④作者借对边关将士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他们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热情讴歌.

参考译文:
遮天弊日的黄云笼罩着雁门郡,薄暮冥冥之时,风沙四起.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辖境相当今山西河曲等地.风沙之中,千余骑身着黑色貂皮大衣的将士,皆自称为羽林军.金色的胡笳吹和着北地的风雪声,披甲的战马嘶叫着苍茫的云和水.营帐之中,痛饮着葡萄美酒,平生的区区之心尽在这酒杯之中.

鉴赏:
全诗写羽林军骑士在边塞艰辛而又豪迈的军旅生活.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遮天蔽日的黄云笼罩着雁门郡,薄暮冥冥之时,风沙四起.首联渲染羽林军出场前的背景,黄云蔽空,暮色苍苍,风沙弥漫,给人一种苍茫而神秘的感觉.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风沙之中,千余名身着黑色貂裘的将士,都自称为羽林军.人物闪亮登场,羽林子威风凛凛、庄严肃穆.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金色胡笳的吹奏声应和着北地的风雪声,披甲的战马嘶叫着,面对着云和水.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
“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营帐之中,羽林子痛饮着葡萄美酒,平生的区区之心尽在这酒杯之中.此句写羽林军巡行归营后畅饮葡萄酒,豪壮而郁闷,一切尽在酒杯之中,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这首诗意境开阔,笔力苍劲,情韵深长,黄云、风沙、金笳、铁马、朔雪、云水、貂裘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

点评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塞上曲·其一 鉴赏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尘沙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942.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