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原文赏析及考点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作者:高适
时代:唐代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译文
译文
此次离别不知你们心绪何如,停下马来饮酒饯别询问被贬的去处。
巫峡猿猴悲啼令人伤心泪下,到达衡阳后让大雁多为我捎来几封书信。
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古木参天、枝叶扶疏。
当今正逢盛世,朝廷是会普降恩泽的,我们只是暂时的分离,不要烦恼悲伤。
注释
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
谪居:贬官的地方。
巫峡:地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古民谣《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衡阳:地名,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这是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旧编在《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诗后,可能是高适在封丘尉任内,送别遭贬的李、王二少府(唐时县尉的别称)往南方之作。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考点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代)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乙)巴陵,楚之世,有三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曦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对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上至顶,俯瞰大江,如萦带,视舟如凫雁。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节选自(东晋)袁崧《宜都山川记》,有删节)
1.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1处。
书 记 及 口 传 悉 以 临 惧 相 戒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泠泠不绝 ( )
A.佛印绝类弥勒 B.群响毕绝 C.以为妙绝
(2)常闻峡中水疾 ( )
A.不能称前时之闻 B.吾闻二世少子也 C.闻寡人之耳者
(3)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
A.蒙乃始就学 B.周而复始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固难以辞叙 ( )
A.吾义固不杀人 B.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4.甲诗同赠两人,表达对被贬谪至峡中和长沙的友人 之情;乙文“ ”和“ ”都从侧面描写了峡中山高谷深的特点。
5.甲诗和乙文都写到了“峡中猿鸣”,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作用。
6.老师布置同学们用乙文中“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为主题,收编一组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刘水同学拟写了一段序言,请你根据要求,帮她修改。
“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①畅游好山好水,犹如一部传世名著。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样的赏心乐事,是粗鄙者不会为之的。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②孔夫子在逝者如斯的川上,感叹时光流逝,有了惜时的觉悟;柳宗元在幽美和静穆的小石潭边,抒发了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宋濂负箧奔波,四处“执经叩问”,才成为一代文学大家。他们都是山水的知己,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他们的性灵上来。③一山一水,因文人骚客们的歌咏而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激情、传奇色彩、和文化渊源。 “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第①句有语病,应改为:
(2)第②句中有一个例子与中心不符,请找出来,并根据课内所学的文言文重新补写一个例子。
不符合的例子是:
补写:
(3)第③句中有一处标点错误,请写出修改建议: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考点参考答案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全诗情感不悲观,也不消极。
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953.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