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帮闲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被人看不起?(图)
帮闲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被人看不起?
可能有人听说过在古代有这样一种职业,名为“帮闲”,帮的意思自然是帮助,但是闲又是什么意思呢?而且在《水浒传》当中,高俅就曾经做过帮闲,在很多其他的古代书籍当中也有出现过这个词,那么帮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做这份职业的又是什么人呢?帮闲在古代又为什么会被人看不起,这背后又有什么历史原因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据《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记载:"又有那一宗老帮闲专到这些人家来替他烧香,擦炉,安排花盆,揩抹桌椅,教他琴棋书画。"
这里的帮闲是出现于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特殊职业。帮闲的职能,是"替主人家烧香、擦炉""教他琴棋书画",其实帮闲最初是只陪富贵人家的公子哥的"职业陪玩"。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衍生出了诸如《红楼梦》的刘姥姥之类的女性帮闲,后来又发展出"清客"、"白相"等多种多样的寄生方式,这个职业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中国古代特定时期的产物,同时也一度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帮闲"的存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帮闲”职业社会风评差,人格尊严没有保障
帮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和其他许多职业一样,帮闲具有自身的职业特色。
帮闲为人们所不耻,带有极强的负面性
负面性是帮闲诞生之初的一个显著特点。《金瓶梅》第十五回有首《朝天子》词写的就是帮闲的日常生活——"在家中也闲,到处刮涎,生理全不干"气球儿不离在身边,每日街头站。穷的又不趋,富贵他偏羡。从早晨只到晚,不得甚饱餐。赚不得大钱,他老婆常被人霸占。"
由于帮闲的最初的主要职能是陪着富贵人家的子弟吃喝玩乐,所以在大众的认知里属于"不劳而获"者,由于中国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导,人民的骨子里天生带有踏实、勤恳的偏好性,因此对于劳动与收获不相称的职业大多不看好。
同时帮闲整日游手好闲,出入娱乐场所,所干之事皆是传统意义上的"闲事" 不符合我国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因此,总的来说,帮闲这一职业最初的社会风评差,为人们所不耻,带有极强的负面性。但后期发展出的"白相"、"清客"等有一定真才实学的人的情况则有所改善。
帮闲对主人家有极大的依附性
帮闲一般没有正当职业,在主人家有需求的时候就出现,没有需求的时候就"待业"。如果是有技能或是才艺的帮闲还可以在没有工作的时候,凭借技能赚些"生活费",对于那些只懂吃喝玩乐的正宗"帮闲"来说,没有工作就等于没有收入,因此,帮闲对主主人家表现出极大的依附性,可以说是封建地主家庭的"寄生虫",因此"赚不得大钱,他老婆常被人霸占。"
同时,由于和主人的财富与地位相差较大,因此帮闲虽承担了"玩伴"之名,但事实上人格尊严并没有保障,常常是在主人的旁边赔笑。就算是史上做帮闲最成功的高俅,在端王赵佶的身边也得小心侍奉,不得放肆。
帮闲诞生具有时代性
这里的时代性是指,帮闲的产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特定历史文化经济条件的产物,并不是如历史上的大多数职业一般,在不同时期都稳定存在。帮闲既没有出现在统一辽阔的汉代,也没有出现在包容开放的唐朝,而是出现于宋朝,其产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活动的丰富。
可以说,帮闲诞生之初就"与金钱挂钩",因此也常常被人们与"堕落"、"不务正业"联系在一起,加之宋朝理学的盛行,导致了社会评价体系的变革,可以说,在某个层面上,帮闲的时代性与负面性是紧密联系的。
2、帮闲产生—城市化发展,农村迁入的"新市民"没有固定职业
门客和帮闲各有不同
帮闲虽然最早出现于宋代,但是与其性质相似的职业却早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
众所周知,战国有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各有门客三千人,战国时的门客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他们享受来自主君的供养,在主君需要的时候为其出谋划策。相比起后来出现的帮闲,门客的学识要求更高,同时也享受更高的待遇,主要体现在收入和主君对其的尊重上。
经济发展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门客的才能特别出众或是名声特别响亮,还需要主君放下身段,礼贤下士才会答应他的招揽,服务对象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门客和帮闲的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养士"之风古已有之。
"富贵闲人"增多,为帮闲提供"顾客来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帮闲的出现提供了两点基础:一是商人阶层的扩大;二是娱乐活动的丰富。首先,宋朝时期坊市制度瓦解,禁夜制度废除,整个王朝呈现出商业蓬勃的气象,商人群体也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富人也越来越多,所谓的"富贵闲人"也越来越多,为帮闲的出现提供了"顾客来源"。
其次,社会上的闲人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也是有原因的,中国最早的城市化就发生在宋代,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临安都是人口逾百万的国际大都会,大量农村人口从乡村涌现城市,但由于职业数量的有限,这些失去土地,放弃农民身份的"新市民"只能整日游手好闲,没有固定的职业。
其次是娱乐生活的丰富,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复。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
举目望去,城市的大街上尽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宋朝社会阶层无论高低,皆是"全民娱乐",文人士子有高雅的玩法,商人平民有"接地气"的玩法。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纨绔子弟之间很容易就形成了一股享乐之风,而帮闲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恩荫制度下,纨绔子弟需要帮闲加持
雇佣帮闲的人,不止有商人家的纨绔子弟,在某些情况下,帮闲的雇主还包括官宦人家的纨绔子弟。这些公子哥,大多出身显赫,父辈在朝中为官或是祖上有军功、爵位,在其他士人只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时候,他们只需要依靠"恩荫",就可入朝为官。
这就造就了一批不学无术的官家子弟,整日走马游街,聚众玩乐,服务这一类人群的帮闲也更高级,远非只会吃喝玩乐之徒可比,由于需要陪富贵公子游宴、进出各种高级场合,这一类帮闲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学识底蕴,通常有落榜的落魄文人担任。
3、帮闲产生的社会效应弊大于利
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
帮闲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多劳多得",而是像寄生虫一般依附于富贵人家,这样的生存方式,不仅助长了上流社会的奢侈之风,而且对于那些无业游民来说,不失为一种挣钱的快捷通道,与其踏踏实实干营生,不如攀附个有钱的公子哥,牺牲一点自己的尊严,就能换来不菲的收入和与其一同进出高级场合的机会,这就给社会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引导,违背了传统的"义利观",形成了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
同时,底层游民更加不思进取,阶层逐渐固化,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样一来,纨绔阶层沉迷享乐,游民阶层好逸恶劳,两个阶层都弥漫着颓靡的气息。甚至于官场也有雇佣帮闲的风气,并以此作为攀比的本钱,或是十分享受来自帮闲的阿谀奉承,如水浒传中的"高俅",可以从,社会自上而下各阶层都不同程度地收到了帮闲文化的影响。
丰富娱乐文化生活
虽然帮闲的影响弊大于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帮闲的出现确实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方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帮闲与其说是游手好闲者,不如说是"职业玩者",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怎么玩得舒服,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帮闲与其雇主也探索出更丰富的娱乐方式,如"擎鹰、架鹞、调鹁鸽、斗鹌鹑、斗鸡、赌扑落生之类"的新型娱乐活动,对于当时的民众,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民众,都是新奇的娱乐方式。
同时,帮闲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劝了豪门纨绔子弟的行为,出于小市民心理,帮闲们处事更加谨小慎微,更怕惹事生非,因此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作恶行为"的发生。
总结
帮闲文化产生于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帮闲一方面吝于付出劳动,一方面又渴求财富,于是选择了出卖尊严换取成为公子哥们的玩伴,同时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鄙夷。可以说,帮闲这一群体,是富人阶层"寄生虫"般的存在。
他们的发达,勾起了底层游民"不劳而获"的欲望,也助长了上流社会的奢侈享乐之风,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底层永远是底层,而非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上流社会。帮闲因高度发达的社会娱乐文化而得以产生,其本身又作为一种娱乐文化的推动力创造出更多的娱乐方式,纵然如此,也掩盖不了其庸碌无为、好逸恶劳的本质。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40124.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