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清代皇帝除夕的封笔仪式表示什么(图)
清代皇帝除夕的封笔仪式表示什么
说到这个封笔仪式很多人也都知道的吧,其实就是说要封笔了,然后来举行一个仪式了,也就这么一个事情,但是其实现在的这个封笔仪式和古代的可不一样哦,话说清朝皇帝在除夕的时候也会搞这个封笔仪式,那么这个仪式又表示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了,一起来学习学习!
1、清代皇帝除夕举行的封笔仪式是什么意思
清代皇帝除夕会举行“封笔仪式”表示休假期间“不用朱笔批奏折”哦,并不是说过除夕了,皇帝不办公了,这个大家要知晓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清朝皇帝除夕的封笔仪式表示:不用朱笔批奏折!不用朱笔批奏折!不用朱笔批奏折!
2、封笔仪式意思解析
除夕停止批办公文称为封笔,清代皇帝从康熙开始,要举行封笔仪式,也就是不再用朱笔批阅奏折。一切都妥当之后,皇帝就开始"休假”了。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可以偷懒,将朝廷大事撒手,他还会以口头形式继续处理公务。
3、古代春节放假安排
唐宋春节也放七天假
古代官员过的新年,其实是指农历年,即正月初一。据唐玄宗颁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所谓的“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说,春节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这么两个黄金周。宋代延续了这个天数,元、明、清三个朝代则缩减为三天。
事实上,到了唐朝后期,黄金周有3个,而且小黄金周并不比我们少。《唐会要》第82卷有一段专写节假调整,说唐德宗贞元年间,把寒食节的假期从3天调整到7天,加上春节7天、冬至7天,刚好3个黄金周。
至于小黄金周,简直多到数不清,中秋节、腊八节、夏至、唐太宗过生日、唐玄宗过生日、唐玄宗之母过生日、唐玄宗之母去世……所有这些日子统统放假3天。另外还有21个只放一天假的传统节日,唐朝的法定假日之多,远超我们这些忙碌的现代人。
历史学者指出,唐朝不但法定假日多,春节安排也十分合理。当时春节虽然也是只放七天假,但是按“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说,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三天,初一之后放假三天,加上初一,刚好七天假。
“新人”新年假期也要值班
另据《南部新书》记载,唐代御史台很会欺负新来的同事,凡新入台省的官员,照例都是“节假值五日,谓之‘伏豹值’;(其他)百司州县初授官,陪值者皆有此名”。
也就是说,不管是平时的星期天,还是新年假日,“新兵蛋子”都得为“老兵油子”替班,全国上下都一样,不能搞“特殊化”。这种值班制度,和今天的论资排辈有得一拼。
尤其是资历浅的、没钱送礼的官员,新年都要被安排值班。如果新来的官员能够拿出钱送礼走后门,也可免于值班。据说这个传统始于西汉,唐代以后几乎公开化,家境贫寒的新官员就是在春节期间生病告假,还得用例定的休息日来抵偿,有的甚至一年到头都要值班。
学者进一步指出,别看古人春节值班不轻松,那些春节休假的官员也不是说想干嘛就干嘛。他们不能肆无忌惮地进行娱乐,因为假期中官员赌博、逛街等娱乐都可能在假期后被言官参上一本。这是汉朝传下来的先例。
据《后汉书》和《太平御览》等史料记载,汉朝官员在假日里,要么去在职进修,如宋均“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要么下地从事劳动,如尚子平“为县功曹,休归,自入山担薪,卖以饮食。”要么搞科技实验,如蔡伦“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
到了唐宋以后,官场风气虽然有所变化,但仍然以“豪富郎日出游戏”为鄙事。《宋史》记载,王安石为相时,就爱干涉官员们在新年假日里的娱乐,“时汴京员吏好因元正沐游戏市里,为百姓所患。介甫(王安石的字)出逢之,必下车公谒,以愧其心,自是莫敢出者。”大过年的,官员连逛街也有愧。
明清时期:春节延至一个月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逐渐削减甚至取消“旬休”制后,全年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等,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
不过,政府消减假期的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帝王将相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后来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因此,新增的寒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学者还指出,古代中国的历代王朝只规定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对于其他阶层的群体没有什么规定。因为在中国古代还不可能出现关于阳光普照的休假制度。
那时乡村中的农民、街市上的商人等阶层群体只能按照惯例放假。如街市上的商人一般在纪念某一行业或职业的神祗的特殊假日时都会放假。这些假日常常会举行盛大而热烈的庆祝活动。
乡村中农民在春季和秋季都会有一定的假日,还有土地神的节日,就是人们常说的“社日”也会放假。不过,他们依然没有固定的休假制度,因为他们是不属于国家体制之内的群体,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40921.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