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蒿里行》·曹操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8 00:36:191286

蒿里行


作者:曹操

时代:两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译文


译文
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
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
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注释
关东:函谷关(今河 展开阅读全文 ∨

蒿里行 创作背景


  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曹操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战败。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蒿里行 考点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小题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关东义士”指讨伐董卓的诸军首领。“群凶”指董卓等军阀。
B.“初期……”两句借历史典故对“关东义士”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灭掉董卓。
C.“军合……”两句是说诸军在讨伐中貌合神离,各自观望不前。
D.“白骨……”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千里无鸡鸣”表明连鸡都害怕战争。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割据势力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B.诗中也暗含着作者要削平战乱,进而篡夺汉朝政权的野心。
C.本诗以叙事为主,叙事、描写、抒情有机结合,内容丰富,语言朴实。
D.本诗前半部分写原因,后半部分写结果,思路贯通,层次清晰。

蒿里行 考点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D项,“‘千里无鸡鸣’表明连鸡都害怕战争”错误解,该句同样是表明战争的残酷。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是诗歌鉴赏的新题型,降低了考试的难度。但从命题的角度来看把握了诗歌鉴赏的本质,首先必须理解诗歌,否则鉴赏是空中楼阁,这一点值得推广。
【小题2】
试题分析:B项,“诗中也暗含着作者要削平战乱,进而篡夺汉朝政权的野心”错误,本诗是表达了诗人希望义军能团结起一心,除去奸臣。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表达技巧等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主旨、表达技巧等都是难点,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既降低了难度,也给学生以提示和示范,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逐步提高。

蒿里行 赏析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460.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