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临平道中》·道潜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8 08:50:04551

临平道中


作者:道潜

时代:宋代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临平道中 译文


译文
水边的香蒲长得又嫩又长,微风吹来,蒲叶摇曳多姿,发出猎猎的响声,卖弄它那轻盈的体态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飞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上停留,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稳。农历五月间,走在临平山下的路上,可以欣赏到汀洲间的水面上,盛开着许多鲜艳的荷花。

注释
临平:指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
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茎可供编织用。猎猎,形容风声的象声词。
欲立:想要站立。这里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
藕花:荷花。
汀洲:水中平地或水边平地,这里指汀洲间的水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临平道中 考点


临平①道中
(北宋)道潜
风蒲猎猎②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
【注释】 ①临平:指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 ②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
【小题1】有人说:诗是动态艺术,画是静态艺术。请举例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动态”的。(5分)
【小题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临平道中 考点参考答案



【小题1】如诗中一二句写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蒲草随风来回轻柔摆动的样子,写蜻蜓在蒲草上站立不稳的恣态,(2分)抓住了自然景物的恣态,凸显大自然的动态之美,表现了江南仲夏的迷人风光。(3分)
【小题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季临平道中所见到的清丽动人的美好景象,(3分)抒发了诗人对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逍遥自在和豁然闲适的心态。(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这首诗写蒲苇受风的声形,写蜻蜓在蒲苇上站立不稳的姿态,写临平山下,经行之处满眼盛开的荷花,也是充满浓重的画意,表现了宋诗在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但是,诗人们所追求的诗中有画,并不是诗等于画,而是诗画相通,特色兼具。因为,一般说来,诗是动态艺术,画是静态艺术。此诗虽有画意,但强调了自然景物的声形、姿态,仍带有诗的特点,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小题2】王国维说过,一切景遇皆情语。诗人描写了如此美丽一幅夏景图,有清风猎猎,有蜻蜓翩飞,又有满汀州的藕花,无不体现了诗人对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逍遥自在和豁然闲适的心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临平道中 赏析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宋诗更重视对画意的表现。考其原因,或许是宋代绘画特别发达,而许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画家和诗人两种身份的缘故(顺便应该提到,宋代的题画诗也较之前代更为发达)。苏轼、米芾诸人固不必说,即如张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拥鼻微吟半醉中。夹路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郑獬《绝句》:“田家汩汩水流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武衍《湖边》:“日日湖边上小车,要寻红紫醉年华。东风合与春料理,忍把轻寒瘦杏花。”李显卿《溪行》:“枯木扶疏夹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朝阳不到溪湾处,留得横桥一板霜。”法具《东山》:“窗中远看眉黛绿,尽是当年歌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648.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