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李白原文赏析及考点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作者:李白
时代:唐代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长得 一作:常得)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译文
译文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
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春愁春恨。
注释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得:使。
解释:消除。
春风:指唐玄宗。
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或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天的一日,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三首,这是其中一首。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考点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7题。
(一)回声回声,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只有障碍物离得较远,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时间回到耳畔,才容易分辨出回声和原声。障碍物离得太近,例如在高墙跟前或室内说话,声音很快反射回来,回声和原声差不多合在一起,分辨不出来,便感觉不到回声。
声源发出的声波,碰到第一个障碍物形成回声后又碰到第二个障碍物,就能形成第二次回声。连续碰到许多障碍物就能形成许多次回声。在雷雨天,电光闪过,雷声隆隆不绝,要经过好长时间才消失,这也是声音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的结果。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懂得运用声音的反射原理。建于明代的著名建筑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就具有奇妙的声学现象。
回音壁是一个圆形的围墙,高约6米,半径32.5米。整个围墙都很光滑,是一个很好的声音反射体。只要有人对着墙璧说话,即使声音很轻,由于声波沿着围墙内壁多次反射,站在围墙根各个位置上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就跟打电话一样。
三音石处于围墙的圆心位置上。站在这石上鼓一下掌,掌声就被围墙反射回来构成第二次回声以至第三次回声,人们就可以听到啪、啪、啪三响。如果掌鼓得响些,有可能听到五六响。
圜丘是一个由汉白玉砌成的圆形平台,半径为11.4米,周围有石栏杆环绕。站在圆平台的中央鼓掌或讲话,声音被石栏杆反射回来,回声和原声合在一起,使人觉得声音非常响亮,甚至震得耳朵难受。
(二)回音壁
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奇妙的事情:一道环形的围墙,你站在那一边,我站在这一边,对方的身影甚至被中央的建筑物遮住了;然而,那嗓音,啊,那熟悉的嗓音,透过贴耳的墙,就这样相互传递,清晰、真切,简直就是殷殷的叮咛。
当我傍着天坛的回音壁通话时,我总会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想起很多年以前,我首次站在这里,对面前这毫不起眼的红墙感到十分诧异,它古老而斑驳,却显示了惊人的传音灵敏度。这种与它的年龄不相称的敏捷,似乎沟通了历史与现代的时光距离,我仿佛听到遥远时代的声音。
但这种错觉一闪即逝。我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把我从南海之滨携来的一句问候,轻轻地朝着伴我的朋友奉上空间的怀念:“你好吗?”
你好吗?你好吗?这短促的三个字回荡起来,就在青山绿水间悠扬,有如一首多情的歌。
我不知道传回我耳朵里的那一句,到底是我送去的,还是他回赠的;我总以为,你来我往的同一句话,已经交融成为分不清我的还是你的,那回音混淆了彼此的区别,成了合唱,流动在同一个音调里。
我实在喜欢倾听那回音。
当发自心底的声音诉出,任谁都不会漠然于它的去路,更不会无视于它有没有回应。即使是在空谷里的呼喊,也还会有相应的回声,何况是在人间!
这回音壁的妙处,就在于它的有呼必应。我有时会想,倘若太寂寞,倘若喧嚣的市声卷走了真诚的歌声,也许你和我也可以在这古老的地方找到一点安慰。
然而,我又想,大约,我们也不用太过拘泥于形式。生活在我们心海中激起的浪花,那涟漪,那涛声,不也是一种动人的回音吗?
只是,胸中的回音壁是无形的,它随着世间的脉搏,不断地震出生命之歌。比较起来,它比真正的回音壁或许还要敏锐而且立体,因而还要生动得多。
1.概括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回音是怎样形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在北京天坛回音壁下说话,即使声音很轻,在围墙根各个位置上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就跟打电话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音壁》一文的作者傍着天坛的回音壁通话时,为什么“总会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音壁》一文的作者为什么“实在喜欢倾听那回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胸中的回音壁与真正的回音壁有什么不同?作者更喜欢哪一种回音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回音壁》一文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通过对天坛回音壁回音现象的描写,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理和意义。
B.古老的回音壁在人们的心中建造起一座无形的回音壁,沟通了人与人的心灵。
C.生活中的喧嚣使人们失去了真诚,作者只好到这古老的地方寻找一点安慰。
D.作者从回音壁入手,抓住“回音”这一瞬间,透视生活的本质,赞颂沟通人与人心灵的人间真情。
7.两篇文章都写到了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考点参考答案
答案:
解析:
1.它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由于声波沿着围墙内壁多次反射,所以在围墙根各个位置上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3.回音壁显示了惊人的传音灵敏度,似乎沟通了历史与现代的时光距离,我仿佛听到遥远时代的声音。 4.那是一首多情的歌,是人与人心灵的融合。 5.胸中的回音壁是无形的,它随着世间的脉搏,不断地震出生命之歌。比较起来,它比真正的回音壁或许还要敏锐而且立体,因而还要生动得多。作者更喜欢胸中的回音壁。 6.D(A、B、C各项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都是片面的) 7.《回声》一文以回音壁为例说明回声的现象,《回音壁》一文从回音壁入手,抓住“回音”这一瞬间,赞颂沟通人与人心灵的人间真情。 |
提示:
1.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6.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赏析
这首诗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gs/8693.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