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南京为何会被称为徽京?(图)
南京为何会被称为徽京?
徽京算是在民间对南京一种戏谑的说法,那为何南京会被称为徽京呢?古代江苏省和安徽省其实是一个省,也就是大家都应该有所耳闻的江南省。清朝年间,因为江南省的经济体量太大,所以将其一分为二,不过江苏省的省会最早并不是南京而是苏州,安徽省的省会才是南京。也就是说当时南京是被划分在安徽以内的,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当时江南省的一些故事,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很少有一个省会城市像南京这样,明明是江苏省会,却总是被隔壁的安徽省惦记着,特别是淮东地区的人们,听说他们一旦有进大城市的需要,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去南京而不是合肥。南京本地也有着数量庞大的安徽人群体,不清楚合肥是否有众多的江苏人群体?
因此坊间一直以来都流传着一个段子,说南京其实是安徽的省会,被亲切得称为“徽京”。
网上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比如在地理位置上,南京地处江苏西南省界处,与安徽的全椒县近在咫尺,不像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在本省偏中部地区。在经济上,南京影响力主要辐射安徽地区,其发达程度不如苏州,甚至无锡都可以来叫一叫板,与武汉、成都这样的在本省是巨无霸的城市相比,似乎担当不了省会的名头。
其实要想搞清楚究竟为何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最终还是要访古寻根。下面本文就将从元代以来安徽与江苏地区行政建置的角度来讨论这个有趣的话题。
一、江淮行省:江浙淮是一家
南京城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在南宋期间是作为陪都设置的建康城,一直被当做抵御北方金国和蒙古进攻的战略要地。而江淮地区的淮西军也一直是保卫行在临安最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其驻防范围就在如今的安徽和江苏地界。
公元1276年,元军南下夺取建康城威逼临安,南宋朝廷举城出降。元世祖忽必烈在江淮地区设置江淮等路行中书省,统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西路,两浙西路)地区,省会治所设在扬州,并改建康城为集庆路,这里的路相当于州府。从这时候开始,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就统一为一个行省所管辖了。今安徽省的范围大致就相当于当时的淮南西路。
江淮行省的行政治所总是在扬州和杭州之间来回搬家。后来元朝统治者认为河南地区和江北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将江淮行省的江北地区和河南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治所设在汴梁(今开封),而将江南地区改为江浙行省,其中就包括了江东建康道的集庆路。这就将南京同江北的两淮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分开了。
不过这种设置也能理解,毕竟南京城已经不做首都好多年,其重要性在当时还不如扬州。由于地处长江以南,它也本不属于两淮地区,在在这时也没有被作为省会城市看待,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二、南直隶:两淮都归我管
做了好几十年集庆路的江宁城,到了公元1356年终于变换身份了。这一年朱元璋的起义军攻下此城并改名为应天府,并设置了江南行中书省。但是这时朱元璋的势力还比较小,该行省所管辖的范围也只能随着起义军势力的不断壮大而扩大。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紫金山祭天登基,建国大明,并将应天府正式称为南京,该名沿用至今。到了洪武十一年又改名为京师,进一步强化了南京城首善之区的地位。
明代的南京所辖并不只是应天府一座城市,而是包括了如今安徽,江苏,上海和江西北部部分地界的广大地区,到了嘉靖年间总共下辖14府和4个直隶州,基本囊括了整个淮河流域,因此这一片地区又被称为南直隶,不再使用江南行省的行政单位。在全国其他地区则设置承宣布政使司为地方行政单位。
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北京附近直辖的地域又统称为北直隶,与南京直辖的南直隶相对。南京有着和北京一模一样的六部设置,形成了明代特有的两套政府班子并列于两京的特殊行政格局。
具体来说,南直隶管辖的位于今天安徽省境内的包括凤阳府(凤阳,宿州等地),庐州府(今合肥,六安等地),安庆府(今安庆等地),太平府(今芜湖等地),池州府(今池州,铜陵等地),宁国府(今宣城等地),徽州府(今祁门县等地),淮安府(今宿迁等地),滁州直隶州等4大直隶州也是包含了如今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可见这时的行政区划并没有向后来那样分得那么清楚。
不仅作为应天府的南京城管辖着今安徽的广大地区,部分治所在今江苏境内的府也管辖着部分安徽地区,可以说是两省自古同为一家,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自然是相当紧密的。同时南直隶地区也是当时天下最发达富庶的地区。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了笔者的家乡湖南。明代的湖广布政司承袭了元代湖广行省的划分,布政司所在的武昌府(今武汉)管辖着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广大地区,也有着“两湖本是一家”的传统,同样也是在清代正式分为两省。
自明朝中期以后,为了管理地方和巩固国防的需要,朝廷实行了督抚制度,由中央督察员向地方派驻名为巡抚和总督的高级官员进行管理。正统十四年(1449年)朝廷在南直隶地区设置了淮扬巡抚和苏松巡抚,其中淮扬巡抚管理以应天府为中心的15州府。后来以应天府为中心又设立了应天巡抚。巡抚逐渐成为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
至于总督一职,本是为了统筹某地区的军事力量而设置的最高军事长官制度。在明代定设的只有镇守边境的宣大,两广,三边,蓟辽总督,其他的总督基本上都是出于当时的战事需要而临时设置的。比如崇祯年间为了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专门设置了凤阳总督,统筹南直隶地区的军事力量。真正在该地区形成完备的督抚制度,还是要等到清代。
三、江南省:现在才有安徽
清军自东北入关,在公元1645年攻破南京城,南直隶的建置自然就被取消了。满清沿用明朝制度,在南直隶故地设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形成江南省,其巡抚衙门设置在被改名为江宁府的南京城。顺治十八年(1661年)分置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仍设在江宁,右布政使则设在了苏州,在1662年还在安庆设置了安徽巡抚。不过此时巡抚辖区和地方行政辖区并不完全重合,不然也不会出现巡抚与布政司不同城的情况。
江南省的范围大致包括了如今的江苏、安徽、上海以及湖北、江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区,范围相当广大。顺治年间,为了继续消灭和平定南方的抗清势力,维持中央统治,实行“江南分治”,才分置了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右布政使司改为江苏布政使司,取“江宁”和“苏州”二城的首字而得名。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司,取“安庆”和“徽州”二城首字而得名。这时虽然没有直接设省,但安徽和江苏的行政区划已经十分明显。
没过几年,巡抚和布政司的管辖范围完全重合了。安徽巡抚和江苏巡抚管辖的区域基本上已经和今天安徽和江苏省管辖的地界一样。不过江宁府的地位仍然存在疑问,在范围上它已属于江苏,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管理着安徽的行政事务,真是奇哉怪也。
其实关于安徽何时建省,史学界看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安徽布政使司的设置就等同于安徽省的设立,有的则认为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设立安徽省。而在1760年以前,安徽布政使司的治所一直都在江宁,相当于在这之前,南京一直都在治理着安徽地区,而江苏地区一直受苏州所管辖。所以苏州会对受南京管辖有不服也是正常的,我本来地位就是和你并列的,经济还比你发达,你应该去管安徽去,为什么要管我?
可以确定的是,清政府在公元1760年正式将江宁设为江苏巡抚驻地,将安庆设为安徽巡抚驻地。此时巡抚衙门也已经相当于省政府了,但仍然没有后来的省会合肥什么事。而江苏省实际管辖的地区也在江南,苏南和苏北的巨大差异在那时候就已经种下因果了。
虽然有何时分省的争议存在,但是清朝时期的人们考科举在登记籍贯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了江南省的记载,安徽、江苏两地举子共闱的江南乡试一直存在,这说明江苏和安徽两地人民在心理上仍然认同自己属于江南省,省会就是江宁。这种心理大概持续到了现在,成为了安徽人民对南京情感的一种延续。
清代广泛实行总督制度,在江宁设置两江总督,管辖江南省和江西省的军政要务。两江总督统辖着当时全国最富裕的江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在雍正元年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从道光年间开始管理两淮盐政,到清末还同时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晚晴名臣都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在他们任职期间,也是坐镇江宁城管理着包括安徽省在内的军政事务。
咸丰年间,攻占江宁并改名为天京,夺占了江南省的大片地区,以至于安徽巡抚衙门被迫迁到合肥。天京为江苏首府,并以苏州为中心设置了苏福省。在运动失败后,安徽省会又重新迁到安庆。直到解放后,合肥才正式成为安徽省的省会。
其实合肥作为古庐州,建城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数百年来,安徽与江苏人民基本上都在同一省份内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受南京城治所的管辖。即便后来兄弟分家过了,二省之间也早已形成了牢固的人文和情感纽带,安徽人民似乎也早就习惯了将南京当成他们的省会。再加上南京与安徽省界相邻的地理位置,对“徽京”的调侃还真不只是一句玩笑话。在另一个平行世界,南京还真可以理直气壮得称自己就是安徽的省会。
至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嘛,想想山东省,金陵城应该心理会稍微平衡一些吧。
本文链接:http://copcfund.org/ls/35068.html 转载需授权!